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抢抓陆港建设新机遇 助推空港发展新跨越 ——加快推进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发

    时间:2020-07-20
    为科学谋划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发展思路,探索对接融入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路径,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近期,徐州市委研究室联合睢宁县委研究室会、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成立专项调研组,先后赴郑州、西安、贵阳、重庆等四地学习考察空港建设和空港陆港联动发展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四地空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研究分析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当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形势,对陆港空港下一步联动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自身现状: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加速发展
    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于2016年5月被省政府批准筹建,2018年2月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9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空港新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10.98平方公里、核心区7平方公里,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唯一的空港开发区,是省内唯一叠加高速、高铁、机场、地铁等交通资源的开发区,是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总体规划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在省市的关心支持下,空港经济开发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重抓好机场提升、项目招引、设施建设、平台打造等重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
    一是机构框架初步搭建。成立了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筹)党工委、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筹)管委会,从双沟镇、经发局等8家单位抽调30人、临时聘用20人共计50人,组建“一办七局”的临时机构框架。县经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7家部门派驻人员联合办公,并设立税务分局,全面提升办事效能。
    二是园区配套不断完善。围绕服务园区发展,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开放口岸方面,区内观音机场完成二期扩建,开通航线总数位列江苏省内机场第3位,拥有至香港、台北、韩国仁川的货运航线,获批进境生鲜、水果、外国人落地签等指定口岸。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大数据中心、日供气24万方的天然气能源中心、1.7万㎡的人才公寓和5万㎡的航空孵化园,总投资20亿元的20公里道路管网、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70万㎡高标准厂房等项目正加快施工。
    三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围绕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大力推进精准招商、驻外招商,成功在德国设立招商机构。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7个,投资总额191.1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1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30亿元以上项目2个,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幅超80%。圆通苏北分拨中心、未名华芯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江苏巨电锂电池、河北正天飞机、空港冷链物流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四是要素保障持续强化。资金方面,成立20亿元航空产业基金,组建AA级国资公司—双溪投资集团,累计为园区发展融资21亿元。土地方面,依托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整理出庄体地1万余亩,实现核心产业区7平方公里内无居民居住,确保产业发展充足空间。人才方面,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累计引进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2名“长江学者”,各类技术人才达167人。
    二、他山之石:郑州、西安、贵阳、重庆四地空港经济发展经验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2013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成立为全国首个航空经济先行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00.2亿元,电子信息业产值达3084.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27亿美元。区内新郑国际机场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2018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2733.5万人次、51.5万吨,分居全国第12位和第7位。
    西安空港新城。规划面积144.18平方公里,其中自贸区面积13.8平方公里,2014年5月被国家民航局批复为“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是全国首个“航空城”。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等产业。2018年,临空经济产值超100亿元,集聚东航、南航等13家航空公司基地总部和144家物流企业。区内西咸国际机场,2018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4465.4万人次、31.3万吨,分居全国第7位和第13位。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规划核心区面积148平方公里,2017年5月获批成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主要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运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区内龙洞堡国际机场2018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2009.5万人次、11.24万吨,分居全国第21位和第27位。
    重庆空港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有1.65平方公里为自贸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临空智能终端等产业。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7亿元。区内江北国际机场2018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4159.6万人次、38.2万吨,分居全国第9位和第10位。
    调研发现,郑州等四地在推动空港经济发展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尤其是在规划定位、平台建设、开发运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一些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注重以高起点的站位科学规划园区。四地均重视规划引领作用,高点定位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发展格局。郑州将试验区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确立了“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的空间结构,规划打造了高铁会展城片区、双鹤湖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空港核心区等六大功能片区。西安聚焦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和联通“一带一路”空中门户,规划形成了“一核、双心、两环、五区”的空间结构,以西咸国际机场为核心,以泾河、北辰谷生态走廊为轴带,打造临空科技和军民融合、航空物流发展、生态文旅和都市生活等片区。贵州围绕建设“引领黔中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开放高地”目标,构建“一核四区、内外双环、绿网融城”的空间格局,形成了仓储物流、食品工业、生态居住等空间组团。重庆依托与江北国际机场、保税港空港功能区和铁路木耳客货站“零距离”区位,打造了“一核三区”空间布局,包含航空产业园、航空小镇、转型示范基地三个片区。
    二是注重以集成性的思维做强功能平台。四地在充分发挥保税物流区、指定性口岸等功能平台作用外,注重加强与陆港平台载体联动协作,集成释放各类平台功能作用。郑州依托郑州国际陆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中欧班列等载体,建设多式联运体系,推动航空港综保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机场指定口岸与陆路物流贸易联动发展,实现了“不临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西安依托陕西自贸区“一区多片”路径优势,密切联系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推行“陆港集货,空港转关,陆空联运”的国际陆空联运新模式,形成了“天地一体”的立体丝绸之路。贵州以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快件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国际货运中心“一局三中心”为基础,积极打造以航空口岸物流为牵引的“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网络。重庆利用境内航空、铁路口岸,结合保税港功能区建设,统筹集聚现代物流、交通动力、航空服务等产业,形成了集口岸、物流、产业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港区。
    三是注重以市场化的理念统筹园区运作。四地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等方面作用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经营园区。郑州成立了兴港投资有限公司,统筹负责园区项目开发、资金筹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西安设立了空港综合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园区土地一级开发、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配套开发与运营及招商引资等职能。贵州成立了贵州双龙航空港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等工作。重庆组建了重庆空港经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挂牌重庆空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园区的开发经营,实现完全的企业化运营。
    四是注重以高效化的服务提升营商环境。四地均高度重视简政放权,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改革,为园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郑州开发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性电子政务信息平台,贯通航空港“通关监管、物流服务、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录和一站式通关服务。西安利用地处陕西自贸区分区的制度优势,推广实施西安国际陆港政务服务“楼小二”、全城通港、微警认证等创新改革,加快推进口岸“三互”和“单一窗口”工作步伐,提高口岸通行效率。贵州以货物快进快出为导向,依托国家大数据中心资源优势,搭建集海关监管体系、货物进出关体系、交通运输体系为一体的信息化联动平台,联通各类功能平台,大幅压缩了企业时间成本。
    五是注重以高规格推进机制保障园区发展。四地均充分意识到空港经济未来的巨大潜力,将其作为省级发展战略,积极向上争取、给予充沛的政策扶持。河南省政府专门出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赋予实验区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让实验区与省直部门实现直通,并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从国家争取到了航空管理、海关监管等方面优惠政策。陕西省出台《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9—2035年)》,全方位支持空港新城建设。积极与国家民航局签署合作协议,成功争取开通第五航权等权限。贵州省从省级层面出台了《关于支持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意见》、《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文件,从财税、贸易、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理性分析: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发展存在突出短板、潜在优势和现实困境
    (一)正视自身不足——空港开发区短板突出
    一是发展规划站位不高。筹建之初,邀请国内外专业团队编制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但受限于当时发展实际,没有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唯一的空港开发区和陆港空港联动发展等层面综合考虑,致使规划面积仅为30平方公里,在功能分区、发展目标上,理念不够超前、思想不够解放。
    二是重要功能平台缺失。从四地空港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功能平台的多样化是其空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反观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除了拥有观音机场国家一类开发口岸外,没有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特殊监管机构和国际快件中心等开放平台,致使在谈的飞机拆解改装、航材贸易、国际物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无法落地。
    三是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目前,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仅居全国第54位、第53位,在航线建设、配套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仍较欠缺,尤其是目前没有基地航空公司,难以留住和承担中远程货运物流业务。同时,园区道路、交通站所尚不成体系,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尚未规划;购物、娱乐、餐饮等商贸综合体量少体小,园区整体上处在起步阶段。
    四是要素保障仍需强化。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空港经济开发区暂时破解了土地、资金等方面制约瓶颈,但在人才招引上成效不显,缺乏高端航空专家和懂航空产业发展、熟悉航空产业链招商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因机构和编制迟迟未获批复,致使其行政权限有限,既影响园区吸聚资源,也不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和增强干部归属感,影响了园区发展。
    (二)分析潜在优势——空港开发区潜力无限
    一是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战略区位优势突出。空港经济开发区位居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是徐州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省向西开放门户的重要载体,分别连接国内经济最发达、要素流动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区,临近皖北、鲁南、豫东等经济“洼地”,350公里范围内辐射10个地级市、1.2亿人。随着“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空港经济开发区发展潜力和市场非常广阔。
    二是叠加多种交通资源,基础设施省内领先。观音国际机场距离周边宿迁、淮北、宿州等市均在100公里左右;徐宁、徐明高速穿境而过,徐台高速毗邻而行;徐州轨道交通2号线已列入规划,徐宿淮盐高铁在此设立站点,尤其是随着徐盐高铁建成通车、徐连客运专线加快建设,空港经济开发区可在1小时内通达淮海经济区各主要城市。
    三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竞争潜力未来可期。空港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航空物流、航空器拆解维修、航空研发培训和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四大产业格局,历经三年多发展,综合实力已达到省级经济开发区平均水平。目前,园区已入驻圆通速递、韵达物流、鼎辉物流、传化流等各类物流快递4家,落地巨电锂电池、铠铂纳米新材料等5个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26亿元。
    (三)剖析现实困境——空港开发区挑战连连
    一是发展空间受到区划限制。随着空港开发区一大批产业项目的落地,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等资源。然而开发区地处两省三地交界,向西向北地接铜山,向南紧靠安徽灵璧,园区扩大发展只能向东延伸,而向东发展不仅在地理空间上远离了徐州市区,更削弱了临空经济跨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周边空港园区加速崛起。当前,发展临空经济已成为全国很多城市的共识。徐州周边400公里范围有机场十余个,战略形势上面临着“东有淮安机场赶超、西有郑州机场围堵、南有南京机场挤压、北有济南机场夹击”的发展境地,且四地空港园区均为国家级和省级发展战略。
    三是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不足。目前,空港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上,与郑州、济南等周边地区雷同较多。在产业布局上未能充分对接融入徐州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体系,既不利于空港开发区自身产业发展壮大,也没有为未来陆空联动搭建共同产业基础。
    四是陆空联动机制尚不健全。此次调研发现,郑州等地空港经济区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其关键是与陆港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实现资源要素在陆空间高效配置,进一步激发空港经济区发展活力。与之相比,空港经济开发区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在联动发展上衔接不足,尤其是在功能平台的布局上不够精准,既压制了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潜力,也限制了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发展的高度。
    四、路径思考:推进空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现阶段,无论是区位、交通还是产业基础,空港经济开发区都已具备发展航空枢纽经济的基础和能力,虽然还要应对许多“硬核”挑战,若抢抓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上升为省级战略机遇,精心培育、倾力扶持,未来势必会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三足鼎立、互补融合的新格局,不仅成为睢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也会成为助力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泉和推动徐州“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淮海国际陆港建设的重要支撑。
    1.厘清发展理念——站在云端,放眼全局,超前谋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提高站位,是当前推动空港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要高站位提升空港发展地位。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双向开放航空枢纽中心、航空用途为主的科技研发应用中心、国家重要的航空拆解改装维修基地等“两中心一基地”的目标定位,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向上对接,把空港经济开发区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纳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从助力全省航空物流产业发展层面,争取将空港经济开发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享受和淮安空港同等的政策待遇,并争取纳入国家民航总局的上位规划。要高起点修编空港发展规划。建议抢抓国家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和省支持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的机遇,围绕到2030年建成20万人口空港新城的目标,按照“融入陆港、并进发展”的思路,重修空港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向东将睢宁东部姚集、王集等镇纳入范围,争取将邳州占城、铜山房村、张集等镇列入规划,延伸对接市区新城区,实现城镇组团发展,打造徐州都市圈的东南新城。按照“多规合一”思路,完善提升园区各类专项规划,为园区发展“留白”,确保园区发展规范、科学、可持续。要高标准设计园区功能布局。建议充分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港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和高铁观音机场站为支点,以黄河故道生态廊道为轴带,合理划分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康养等功能区,将空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一个高端产业、宜居生态和航空新城融合发展的现代综合体。
    2.夯实崛起基础——攻坚货运,补齐平台,做强配套。就全国范围看,随着更多高铁线路的开通,较大程度上分流了飞机中短途的客源量。因此,空港经济开发区要注重加强航空货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突破发展。大力提升机场货运能力。围绕打造东部地区空港货运枢纽中心,加快建设货运跑道、航空货站、货运转运场、物流仓储地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成立以观音机场为基地的121部航空公司,组建本土卡车航班。设立货运市场专项资金,提高货运航线补贴力度,积极引进知名航空货运代理,在苏北、苏中、皖北、豫东、鲁南等周边地区设立异地“虚拟空港”,逐步扩充国内短途货运航线,发展中日韩、东南亚等国际远程运输航线,构建覆盖广、运力强、货源足的航空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健全更多功能平台。要立足自身贸易体量实际,采取“先申保税仓库、再申B型保税中心、后申综合保税区”的“三步走”策略,逐步提高园区保税区域级别。当前重点是要积极向上对接调整设置现有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平台,争取在已批复的徐州综保区内置换出约0.5平方公里,建立综合保税区空港片区。加快推动机场航权开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跨境电商监管中心,以及药品、进口粮食、进境植物种苗、木材、肉食品等指定口岸建设,不断拓宽开放层级。完善提升各类配套设施。加大空港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优化空港开发区对外联络交通体系,启动轻轨S2号线建设,努力推动空港与新城区无缝对接,建成吸聚各类要素的现代化经济区。
    3.注重陆空联动——系统设计、创新模式、共享融合。从调研情况看,郑州、西安等地空港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陆空联动发展的支撑。空港经济开发区要积极搭乘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的东风,联动发展。强化联动顶层设计。建议从市级层面出台陆港空港联动发展或多式联运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组建联动发展工作小组,统筹谋划陆港空港联动发展事宜。系统谋划陆港空港货运中转站、物流仓储转运中心、“货运快递专线”等设施,推动航空、高铁、公路等设施场站一体发展,夯实多式联运发展基础。创新联动运作模式。以货物物流业务为纽带,依托空港国际货运仓库、陆港铁路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加快推出“卡车航班”、中欧班列“徐州号”相结合的空铁联运方案,打通陆空联动渠道。抢抓徐宿淮盐高铁开通契机,规划建设观音机场高铁货运站和物流园区,加快打造徐连、徐盐“海进铁转空出”、“空进铁转海出”的全套物流路径,全面深化陆海空联动层次。搭建联动信息平台。建议市委市政府,借力大数据、互联网+、5G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支撑陆空联运、互联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陆空联动智慧物流仓储平台和“单一窗口”的大通关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承载“一单制”的电子标签赋码,全面提升陆空联动效率。
    4.强化核心支撑——集聚产业,差异发展,高效服务。在周边空港园区竞相发展的压力下,精准培育特色化的临空产业是赢得新一轮竞争的核心关键。要紧扣园区定位,开展精准招商。要以“徐州工业经济引爆区”定位空港,以航空、高端制造、物流等产业为招商重点,突出精准招引、专业招引、借力招引,加快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和驻外招商机构,加大力度招引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航空货运企业的沟通衔接,引导各类经济体以入股、股权转让、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多种模式投资园区建设。要加强落地项目的审核,避免“捡到篮子就是菜”,全力推动一批优质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建成东部一流的空港经济开发区。要聚焦错位发展,集聚特色产业。要以航空物流的偏好型产业为切口,着力发展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跨境电商等产业,以及花卉苗圃、鲜活水产品、新鲜蔬菜水果等现代农业。统筹协调机场货运重点航向方向,发展国内中短途航空物流,承接淮海经济区城市和东北亚地区航空货运集拼业务,推动航空货源整合集聚,打造“快进快出”的快递集散地。同时,大力发展航空器拆解维修、航空培训、航空会展、总部经济等产业,加快集聚全球知名供应链企业,抢占航空特色产业高地。要围绕提升效能,创新营商模式。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着重在放开外资准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上大胆创新。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赋予空港经济开发区自主灵活的管理权限。借力网络信息技术融合运用,围绕项目建设、陆港联动、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构建起一系列的智慧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智能化、国际化的营商服务环境,引巢筑凤。
    5.健全推进机制——高位统筹,政策引领,灵活创新。空港经济是一个复合型的新业态,涉及多个领域,需要政府统筹支持和部门协同推进。要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建议强化向上协同,按照正处级建制,尽快批准成立空港经济开发区领导管理机构。积极向上争取,将空港经济开发区列为徐州“经济特区”,明确由一位市领导牵头组织推动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各项工作,组建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指挥部,调集市级各方精干力量,协调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支持空港开发区按照“特区模式”,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探索引进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要全面加强政策扶持。建议积极向上争取,从市级层面制定支持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在金融、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各项发展要素向空港经济开发区倾斜。积极向上对接商务、交通等省级部门,力争获得省政府在航空、口岸、税费、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要赋予灵活引才机制。建议向上对接,能够从市级层面出台招引航空专业人才优惠政策,每年设立航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允许空港经济开发区对航空产业重要人才、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待遇规定,实行“一事一议”;对引进的航空高端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在税收、住房、医保等方面享受市级双创人才扶持政策。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