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立足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1-17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市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瞄准打造长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全力以赴强基础、补短板、稳运行、促转型,努力在长三角产业体系构建中占据一席之地。开发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在地区经济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在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当前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目前现状

    1998年宿迁经济开发区建立以来,我市开发区历经了创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等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7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泗阳经济开发区、泗洪经济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区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全省位次稳中有进。近年来,全市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2年上半年,7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以不到全市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41.2%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8%的工业增加值,66.5%的工业总产值,贡献了84.3%的外贸进出口和97.7%的实际使用外资。6个经济开发区在全省119个经济开发区评比中,4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前50名,5个开发区实现进位,其中,泗阳经济开发区位列全省92个省级开发区“前十强”。各开发区“一对一”选定省内开发区为追赶目标,从评价结果看,泗阳开发区、泗洪开发区、苏宿园区等3家开发区排名超过对标开发区。泗阳经济开发区、泗洪经济开发区、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获得省政府关于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打造“双创”升级版成效明显的地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地方督查激励。

    二是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全市开发区聚焦“6+3+X”产业体系和20条重点产业链,成功引进天合光能、恒力时尚产业园、国望高科、桐昆差别化纤维等20个百亿级项目。2022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中,6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95.89%。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泗阳经济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区围绕化纤面料产业,大力招引行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四大纤维纺织巨头恒力集团、恒逸集团、桐昆集团、盛虹集团以及新加坡赛德利公司,都在宿迁新设生产基地、新增项目投资。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晶硅光伏产业,三年来累计引进天合光能、龙恒新能源、阿特斯阳光电力等3个超百亿级项目,天合光能被认定为我市晶硅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2022年1—8月,光伏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7.5%。泗洪经济开发区、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新材料产业,不断筑强膜材料、玻璃材料等产业。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着力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全市开发区主导产业即将跨入千亿级门槛。

    三是载体平台不断完善,项目承载力逐步提升。特色园区创建取得成效,截至目前,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泗阳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省级智慧园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泗洪经济开发区等4个开发区创成省级特色创新产业园。同时,各开发区对照标准,相继创成一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循环化试点园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等,全市开发区功能支撑不断完善。研发平台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全市开发区共建有省级以上各类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超近400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共引进领军人才超500人次,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近500个,开发区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生活服务平台得到提升,各开发区均建有人才公寓、蓝领公寓,累计面积超过70万㎡,邻里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学校、医院、文体中心逐步完善,园区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日益加强。

    四是改革创新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开发区全面推进“3550”改革,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不见面”的审批模式,为项目建设提供便捷服务。结合9个重点小城镇布点,将上塘工业园区等10个园区纳入“一区多园”统一管理,加快形成开发园区多级衔接、功能互补、梯次发展的格局。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部获批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获批苏州片区联动创新区,有效承接了自贸区的机制优势,与其他自贸片区形成联动发展效应。深化开发区区域评估改革,加快环境影响评价、地震安全、地质灾害等改革进程,并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运用,节约了审批时间、减轻了企业负担。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市开发区尚未形成较为完整、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还没有超千亿级产业,整体上依然存在发展定位不明确,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园区之间产业定位趋同,相互缺乏联系合作的问题。比如纺织服装产业链,沭阳经开区、泗阳开发区、宿城开发区主导产业都有纺织服装,集聚度有待提升。此外,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纱线、面料环节,终端产品企业占比20%,对于产品链拉动力不强;服装企业核心环节的设计、开发、品牌、销售等力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平均每12个企业才拥有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反观苏北兄弟城市,徐州经开区徐工集团一家产值就超千亿元,有力带动机械设备产业集聚发展;连云港开发区集聚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近百家;盐城开发区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集聚了400多家企业,形成了以悦达起亚为龙头的汽车全产业链。

    二是开放型经济短板较为明显。开发区开放型经济总量较小,外贸进出口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数量、质态不高。对标“国考”“省考”标准,我市开发区还有一定差距,“国考”中,我市2个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均未达到全国开发区平均水平的25%,实际使用外资仅达平均水平的40%,开放度仍然不高;“省考”中,我市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开发区比重较低。此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开放载体平台功能不完善,发展后劲支撑不足。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开发区内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内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不多,缺乏高能级的创新型企业。高层次人才明显不足,开发区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生活、科研环境还不完善,往往“招得来、留不住”。目前,我市仅有一所高等院校,人才创新源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智能车间、领军人才等占全省开发区比重均不高。此外,开发区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创新平台投入也不足,部分开发区发展与省级智慧园区建设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四是综合管理水平还不高。体制机制方面,我市开发区“行政化”倾向严重,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市场化水平不高,大量精力用于与经济工作不相干的事务上,投融资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园区承载方面,开发区仍然在传统“九通一平”向“新九通一平”转换过程中,承载能力还不强,有效要素供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还未形成。生态集约方面,缺少科学的项目引进评价机制和土地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园区依然存在,整体土地集约利用率偏低。改革创新方面,近年来我市开发区在改革创新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后发优势,改革成功案例在全省推广较少。

    三、当前形势

    (一)面临的挑战。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际经济格局面临重构,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疲软态势仍然存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近期台海局势紧张,加上芯片四方联盟、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涉疆方案等非经济因素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影响在增多。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将进行结构重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逐步呈现智能化、集散化、抗风险化。我市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低,受上下游停摆、物流不畅、成本上升等影响,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产能受限,新兴产业培育和引进较慢,带动能力还不足。三是区域竞争和资源要素制约挑战。国内各类开发区围绕中高端产业建设、自贸区等高规格开放平台建设以及人才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态势更趋激烈。特别是周边开发区用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挖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环保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用地规模和指标日益紧张,部分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受土地、能耗、环境容量、基础设施等要素制约,出现“落地难”。

    (二)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国家、省相继出台各类支持开发区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在宿迁交汇叠加,产业合作、人才交流、资源共享、要素互补等方面的交流必将越来越紧密。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一体化将带来产业的调整和产业链的重新布局,通用电气、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龙头民营企业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化布局,中国船舶、中国中铁等央企把总部迁到长三角或组建长三角总部,很多地方在上海建立科技飞地,就是抓住了这个机遇。二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的机遇。受发展的瓶颈制约和挤出效应影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大量生产制造业外溢,为我市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机遇。近年来,我市开发区机电装备、晶硅光伏、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链逐步完善,营商环境较好,生产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具备了承接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条件,可以集中承接一批优势传统制造业、聚焦高端科技人才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三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制造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生产向定制化生产转变、单纯生产向产品服务化转变、传统生产向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变、粗放生产向可持续化生产转变等鲜明态势,制造内容、制造形态、制造方式均在发生深刻变革,为开发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相关发展思路及建议

    今年6月份,宿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开发区下一步发展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为此,全市开发区要立足打造经济发展“主战场”、对外开放“主阵地”、 科技创新“主力军”、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三主一基地”的发展定位,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在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紧扣“长三角”抓精准对接,全面融入长三角多能级体系,加快打造对外开放“主阵地”。一是强化产业联动。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与上海、苏南等地区互动互联,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技术、资本溢出,重点承接好长三角产业溢出和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实现优质资源利用。充分发挥我市开发区在生态资源、土地空间、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全面参与长三角分工,推动龙头企业建立跨省市、跨产业链合作机制,将更多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纳入省级布局范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科技合作基地,不断提升园区的开发质量、运营效率以及产业能级。持续深化南北挂钩合作战略,聚力推进苏宿园区拓园发展,推动苏宿两市在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等更广范围合作,打造全省南北合作共建“2.0升级版”。二是强化开放协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宿贸迁云”工程,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助推开发区产业发展。利用中国(宿迁)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优势,积极招引跨境电商商家、供应链企业,鼓励设立选品展示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营销体验中心等载体。加大外资项目招引力度,开展促进存量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支持外资企业利润再投、增资扩股,提高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构建与产业联动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建步伐,积极创建综合保税区,切实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宿迁内河港与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及淮安空港的全面合作,加快宿连航道建设,构筑内畅外联的公铁水空大通道。三是强化创新合作。抢抓创新资源在全国、全省流动组合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输出的机遇,加快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合作,吸引一批条件成熟的优质科技成果到宿迁产业化。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解决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积极探索园区联盟、产业飞地、离岸创新中心等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级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四是强化机制创新。实践证明,随着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回归开发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企业培育等主业主责和本质动能。要把握合作共建的市场主体属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与所在地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所代管乡镇(街道)关系,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科学设置开发区职能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建议学习借鉴江宁开发区“全员聘用改革”、苏州工业园区“大部门制改革2.0 版本”等经验案例,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全面激发开发区干部群众干事热情。

    (二)紧扣“先进制造业”抓转型升级,全力赋能园区主体创新发展,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一是加快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坚持把“智改数转”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认真落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开发区链主企业培育库,研究制定“一企一策”支持政策,打造一批链主企业。深入实施“5321”工程,扎实推进规模发展、技术改造、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平台支撑五大提升行动,大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设立“智改数转”资金池,加大对开发区信贷支持。二是完善创新载体平台建设。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专业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活动,支持电商、跨境电商的孵化基地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开发区要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成立风投基金,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支撑的全方位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园区创业创新提供保障。重点推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区、泗洪经济开发区等创建省级智慧园区,推动泗阳经济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创省级特色创新示范园区。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精准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创新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开发区集聚,推动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互动。四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放管服”改革为引领,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应用、超级管理员制度、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赋权等重点改革项目,全面打响“宿迁速办”“宿迁帮办”“宿迁免费办”政务服务品牌。全力推动“四化”同步改革,加快3个国家级开发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实践,推动南北共建园区“1+5”联动发展,积极申创江苏省酿造产业园,打造制度创新高地。

    (三)紧扣“基地”抓体量壮大,率先建成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打造经济发展“主战场”。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各开发区重点产业链布局,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围绕上下游配套进行垂直整合,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完整度、关键产业耦合度。重点推进酿造(酒)、化学纤维、晶硅光伏等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机电装备产业基地、全国领先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等一批产业发展地标。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先导性产业,提前布局、先行先试,积极抢占竞争制高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光伏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机电装备、新材料五个主导产业产值实现千亿级突破。重点推动开发区争先进位,支持泗阳开发区、以苏宿园区为主体的共建园区“1+5”联动发展,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推动泗洪西南岗经济开发区加快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二是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深化对产业链招商的统筹组织,在挂钩市领导的高位推进下,精细梳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高端人才、平台载体,按图索骥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招商,精准引进实施一批工业强基项目。聚焦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中字号”、“国字头”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优项目,确保新签约项目符合主导产业占比80%以上。积极探索市场化、企业化、多元化的招商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强化项目服务帮办,加快项目落地转化,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和潜力股。三是更大力度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产业布局上,推动开发区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建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重点推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产城融合。按照开发区+乡镇特色园布局,统筹做好开发区和“一区多园”特色园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互补、融合发展模式。在城市功能上,加强规划引领与管控,切实优化产业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商业、娱乐、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真正将开发区打造成投资创业园、创新集聚区、生活宜居城。在要素保障上,严格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制度,扎实推进“腾笼换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四是不断完善要素保障。健全开发区财政管理机制,提升开发区财政自主权。积极创新资源要素供给方式,以市场的理念和手段化解企业用工、用地、融资等要素制约,加快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和水气热大用户合同交易,努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进一步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优化帮办服务,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难。健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突出抓好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让广大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