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解读科技创新“关键词” 答好自立自强“新考题”

    时间:2022-1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未来,我省将如何紧密围绕这些关键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江苏力量?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省科技厅、省科协以及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进行专访。

    江苏省科技厅:

    四个关键词绘出“路线图” 推动科技强省建设阔步前行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省科技系统如何发力?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围绕“战略科技力量”“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体制改革”等4个关键词绘出“路线图”。

    关键词: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至关重要。王秦表示,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标志性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苏州实验室启动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落户江苏。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工程为牵引,重点建好三类平台。”王秦介绍,在实验室方面,将支持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加快建设,牵头承担6G、深海空间站、生物育种等国家战略任务;在技术创新中心方面,围绕特种合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等领域,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增强重点产业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撑;在重大科研设施方面,预研建设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等重大设施,大力推进在苏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新格局。

    关键词: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进一步凸显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王秦说,近年来,江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自身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领域,深入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机制,突破了高质量大尺寸氮化镓单晶衬底、高强高模碳纤维、高端DSP芯片、呼吸机芯片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纳米、超算、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王秦表示,省科技厅将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为统领,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和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行动,集聚优势研发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基础研究,支持顶尖科学家牵头实施一批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联合企业共同出资开展产业技术基础研究,加快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围绕技术攻关,超前部署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集成攻关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先进材料等关键技术,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围绕成果转化,着眼解决产业链重大瓶颈问题,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重大战略产品突破带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王秦说,一直以来,江苏坚持“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7万家、跃居全国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7.2万家、占全国的近1/4,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的主体?王秦表示,将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重点推进三大行动:推进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对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的集成支持;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行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算力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10家左右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合联动创新;推进企业创新环境优化行动,积极落实企业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和企业科技创新税前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要求,对于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王秦介绍,江苏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近年来紧紧抓住各类创新主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突破性大的政策,近期又专门出台了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对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纵深部署。

    “我们将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工程为突破口,进一步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快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王秦表示,将重点深化三项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深化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改革,进一步拓展与重点国别的政府间产业研发合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持续探索高层次科技人才贡献奖励补助试点,实施科研人员减负3.0行动,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江苏省科协:引导科技界投身创新“主战场”

    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科协组织将如何紧密团结凝聚全省科技界创新力量,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实践中担当作为?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春雷表示,将凝聚江苏科技界创新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汇智建功。

    关键词:人才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建好服务科技工作者‘主阵地’,引导科技界投身‘主战场’。”孙春雷说,全省科协系统是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将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引领江苏700多万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开展爱国奋斗专题培训,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留学归国人才和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我们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不断增强引领力、凝聚力、服务力、创新力,画好和谐共进‘同心圆’,将科协组织建设成为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孙春雷表示,省科协将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服务引导科技界积极融入科技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充分发挥所属166家省级学会的创新资源优势,服务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投身科技创新一线,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技攻关清单,有效服务“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认真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科协签署的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国家级学会创新资源落地江苏,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资源对接、公共服务下沉,当好创新“助推器”,打造“科创江苏”品牌。

    关键词:弘扬科学家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要弘扬科学文化,唱响科学家精神‘主旋律’。”孙春雷表示,省科协将深入实施科学家精神传播计划,深入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之星”等宣传举荐活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坚持立德、立学、立言、立行相统一,坚守科技伦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履行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做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技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倡导者、科技为民的践行者,打造“科普江苏”品牌。

    关键词:强化科技战略咨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我们要当好党委政府的科技智库,开展更具科技发展前瞻性、更具现实问题针对性的战略研究,在服务科学决策、破解治理难题、完善创新体系上发挥更大作用。”孙春雷表示,省科协将紧扣党和政府关注的科技战略、规划、政策等重大问题,精心组织江苏科技论坛、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年会等品牌活动,力求形成更高水平的资政建言成果和决策咨询建议。建设“小中心、大外围”科技创新智库体系,围绕科技强省建设重大课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和决策论证,打造“智汇江苏”品牌。

    中科院南京分院:打造一流科学家队伍,发挥“火车头”作用

    关键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体部署、统筹推进,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国科大南京学院院长杨桂山表示,中科院南京分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牢牢把握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围绕五个重点方面,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中科院南京分院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对标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空间天文探测、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治理修复以及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打造国际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努力发挥科技创新“火车头”作用。

    二是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加快建设并产出更多前沿成果;持续推进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开源软件供应链、决策智能与计算、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空间天文探测与运控和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等重大设施平台的预研和建设,助力提升江苏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三是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科教融合特色学院。发挥南京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相对集聚的优势,与南京市高水平共建国科大南京学院,恪守中科院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战略使命,秉承国科大“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校训,聚焦信息、生命、空间天文、未来能源与资源环境等重点学科领域,加强与江苏重点高校协同育人,大力实施“卓越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倾力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学科专业特色鲜明、集科教创产于一体的科教融合高水平大学,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拔尖人才,为南京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贡献力量。

    四是聚力打造中科院南京麒麟区域创新高地。深化落实《中国科学院 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麒麟科技城推动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南京区域创新高地合作协议》,强化院地协同创新、科教深度融合,以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中建设和国科大南京学院高水平共建为依托,集聚更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打造学科集群、要素集中、空间集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集高地,支撑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和江苏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布局。

    五是不断深化院地科技创新合作。以中科院与江苏省第六轮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新起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突破产业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为牵引,以共同支持中科院在苏一流科研机构与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建设为重点,持续深化院地务实和互利共赢合作,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和产业融通发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赋能江苏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江苏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多方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江苏省产研院将持续深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与攻关,为促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十四五”期间,江苏产研院将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强企业重大技术问题的提炼,以“揭榜挂帅”方式全球招标确定技术攻关团队,解决1000项以上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从源头培育江苏省面向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在引领性、前瞻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刘庆表示,下一步,江苏省产研院将进一步加大“拨投结合”方式组织实施项目的力度,重点围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面向全球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实施100项以上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研发产业化项目,引导更多面向未来的项目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如何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将持续致力于打造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刘庆表示,江苏省产研院将扩大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网络体系,到“十四五”末,与150家国内外顶级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优化研发平台布局,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高端医疗器械、碳减排等方面新建一批专业研究所、若干集成创新平台;加强技术需求网络建设,与600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与需求紧密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关键是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架起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桥梁。”刘庆认为,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是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既是江苏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担当作为”,也是江苏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机遇”。当前,在科技部指导下,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重要基础,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其根本任务是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集聚,将长三角地区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创新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促进长三角地区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江苏省农科院:努力实现“四个强”,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更应高质量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认为,江苏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最关键的是要努力实现“四个强”:保供能力强,即稳产保供我省740亿斤的粮食生产;科技装备强,即以高质量科技供给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即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新格局;国际竞争力强,即江苏农业产业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的发展盈利能力。

    怎样实现“四个强”?易中懿表示,作为省内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江苏省农科院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科技助力我省农业强省建设。

    以创新推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种子、耕地等资源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支撑,我们将强化科技引领支撑,激发我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活力潜力。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重点加强粮食、畜禽、蔬菜品种创制和生产技术科研攻关,在农产品供给数量和品种质量上持续突破。全力推进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沿海滩涂等后备耕地资源改良,全方位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粮食生产土地面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持续提升设施装备与科技生产水平,增强农副产品的季节均衡性供应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耕、带状复合种植制度,扩大大豆和油料作物的生产保供。

    以创新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立足江苏生态特点,推动创新资源向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倾斜,全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精准减量、环保高效肥料、绿色防控等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因地制宜研发推广作物固碳、土壤增碳、全产业链降碳和零碳的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技术,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主动探索研发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农产品碳标识标准,打造低碳品牌更好为农产品赋能。

    以创新加快数字农业建设。随着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农业渗透融合,农业生产方式将迎来巨大变革,我们要加大智慧农业技术攻关,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智能农机、农艺、农信高效融合,针对不同生产规模形成“套餐”式技术应用模式,提升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推进稻麦等主要农产品从耕种收管理直至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加强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领域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加快农业传感器、农业产业大数据云平台的研发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