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党的二十大首场记者招待会回应世界关切 认为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

    时间:2022-10-19

    新华社讯 “今天有这么多外国记者,希望大家能够帮我们做介绍,我们欢迎各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继续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17日上午举行的党的二十大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在回应美国记者抛出的“高管无法来华影响外商投资热情”问题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提出在做好防疫前提下为国际投资交流提供更多便利,并通过中外媒体镜头向世界发出真诚邀约。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势牵动世界目光。1个半小时左右,中外记者接连提出11个问题。面对经济稳增长、外商投资环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热点话题,3位有关负责人坦诚回应,在答问中进一步明晰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

    关于经济形势,路透社记者提出,很多分析师把202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调到3%左右,“请问对今年的经济形势有没有一个分析?另外党的二十大以后,会不会出台更多稳增长的措施?”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月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赵辰昕回应,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表现也依然突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更加充满机遇。赵辰昕现场举例:我国目前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对重点领域项目进行改造升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撑了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设备订单都在大幅增长……“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中,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国发展机遇、各类商机无处不在。”

    赵辰昕表示,最重要的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凝聚了磅礴伟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相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甚至讲要搞自给自足的经济。

    赵辰昕直言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有力改善了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促进了国内大循环效率和质量提升。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赵辰昕说,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所谓的“小院高墙”,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

    外资问题一直备受外国媒体关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提问:“就目前发展阶段来说,中方对于批准和鼓励新的外商投资项目有何考虑和计划?”

    赵辰昕说,我们会进一步加大鼓励外商投资的力度,进一步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服务。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发展将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机遇,注入强劲的动力。”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