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进一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时间:2022-06-29

    近年来,国家支持企业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在提高比例、扩大范围、加快速度等方面不断升级、加速发力。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2018年国家将所有行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升至75%;2021年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升至100%,并将享受环节由汇缴提前到第三季度预缴;2022年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

    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现状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其他退税减税政策形成新的税费支持政策“组合拳”,进一步聚焦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为进一步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于2022年3月2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公告发布后,相城经开区税务局持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其他退税减税政策的落实力度,成立退税减税政策落实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落实机制,并积极对接沟通经开区科技人才局,取得往年评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辅导,提醒可能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好今年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参评准备,助力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另外,相城经开区税务局也通过政策宣讲会、重要政策解读会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答疑。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软件集成电路企业等研发重点企业,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实际需求,通过“一对一”重点讲解,让纳税人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确保政策落地落实,全方位助力企业研发创新。

    相城经开区2021年共有230家企业享受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且每年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虽然中小企业是研发创新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政策的敏感度和财务管理不如大企业等原因,能够享受到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很多企业表示,申报时研发费用额度与税务部门认定的额度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影响企业享受该政策益处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城经开区苏州铭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顾大朋表示:政策上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更是有效提高了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大大提升了制造业行业竞争力,为我们成长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勾画出美好的发展蓝图。相城经开区苏州宝力动力设备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沈建青反映:公司主要经营的是各类小型发电机的生产,由于发电机的更新换代要紧跟市场需求的步伐,所以每年在产品研发投入上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表示,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0%后,相比之前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预计全年可多享受税收优惠五十万元左右,公司可利用该笔资金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城经开区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邢义祥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来,相城经开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就第一时间上门对我司进行宣传辅导,告知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不仅提高了,而且享受时间提前了,在10月份就可以申报享受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真金白银”的税收优惠,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国家政策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相城经开区易助电机(苏州)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窦蔷彬表示:我们公司是一家专用特种电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保证产品的先进科技属性,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研发工作,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都在不断增加。2021年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急剧增加,公司的流动资金一时面临较大困难。相城经开区有关部门在了解到我们的困境后,主动上门给我们详细讲解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切实让我们享受了不少税费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坚定了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信心与底气。

    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问题分析

    一是归集研发费用困难。研发费用归集困难涉及交叉费用问题,同一笔研发费用很可能涉及多个研发项目,在账目上很难将研发和生产的费用清晰准确的分开核算;最后相关政策对研发费用的口径不一,会给企业相关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是项目认定管理不够完善。企业研发项目的认定是一项具有强专业性、高技术性的工作,研发项目只有满足新技术的要求才能加计扣除政策。但是由于税务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实际认定的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对企业研发项目的额认定包括了该项目是否在技艺工艺等方面有实质性的改进,并取得成果;是否对相关行业有推动作用等,而税务部门鉴定的结果有时往往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认定结构可以向当地的政府科技部门提出异议,但对异议的处理流程并未做相应的规定,使得不少地方在真正实施的时候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加计扣除政策的试行。

    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是对政策设计层面的对策建议。第一,可以实行普惠制优惠政策,建议取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税收优惠领域的限制,无论是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都给予政策扶持;第二,虽然建议取消优惠政策的领域限制,但限定研发活动要在中国境内执行。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资企业的在我国开展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研发技术外溢性和人才的培养,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增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度的放宽研发费用的政策,用以满足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中的资金需求;再则可以改变优惠方式,对不足抵扣的研发费用可以给予盈利年度起结转返还税收,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相城经开区法泰电器相关负责人陆全福表示:期盼有关部门能够精简企业加计扣除的审批流程。随着国家推进“放管服”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相关事项审批流程方面已经减少了不少,为我们企业节省了很多时间。但相关事项的审批流程仍然比较繁琐,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放管服”政策的落实,缩短审核周期,为企业提供便捷,真正帮助我们降低申报审批流程的负担。相城经开区科技人才局办公室工作人员齐郁表示:期盼有关部门可以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近年来,虽然不少企业都享受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带来的红利,但总体而言,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仍然较为严格,导致政策覆盖的范围仍然相对偏小,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少、底子薄、产品单一等特点,通常很难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认定,从而导致此类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无法进行加计扣除,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小微企业研发、创新的动力。而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企业中占比超九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有关部门能在实施政策时适当倾斜于此类企业,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是对政策执行层面的对策建议。第一,加强政策协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国家层面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执行力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哪些可以加计扣除各地规定又不统一。建议规范地方政府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可行性。第二,完善政策管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涉及到了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将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能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可以提高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效率。第三,强化企业创新管理。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研发管理制度,各部门间协商合作,做好研发费用的管理工作;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财务核算制度。企业要对研发费用设立单独的核算账本,做到账目清晰核算有据。

    三是对政策服务层面的对策建议。第一,设立政策宣传服务体系。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来介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各级的税务机关通过办税服务大厅的LED显示屏来宣传此政策并演示操作流程;同时为了企业方便了解此政策,运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第二,设立政策辅导、咨询服务体系。可在办税服务大厅设立政策咨询辅导窗口,并采取定点定时讲座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研发费用台账,并及时沟通了解企业关于政策方面的需要。成立政策辅导小组,邀请会计师、税务师对企业进行具体记账及国税、地税操作流程等培训,讲解政策要点、操作实务等知识,让企业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政策。相城经开区科技人才局工作人员殷玉洁反映:政府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大,在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有所欠缺,在平时对接企业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反映不清楚具体能够获得政策的优惠申报条件和相关信息。

    四是对政策环境层面的对策建议。第一,加强地方行政领导的考核和执行部门的考核。树立“经济发展税收增长是政绩,支持创新适当减税也是政绩”的行政管理理念,将研发扣除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将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执行部门考核制度中,对企业实际产生的研发费用及加计扣除金额等指标量化分解,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第二,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完善,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其实务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符合享受政策的企业做好各项指导服务工作。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