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常州高新区打造滨江化工园升级版 着力提高长江岸线“含绿量、含金量”

    时间:2020-06-15

    驳船、港口起重机、新旧码头、有待腾退的厂房,以及正在复绿的土地……这里,就是常州城仅有的16.6公里长江岸线。

    “在江苏沿江八市中,常州拥有的长江岸线最短,而多年前形成的沿江区域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常州市发改委长江处处长杨杰介绍,“如今常州下决心打造‘滨江化工园’升级版,着力提高长江岸线‘含绿量’‘含金量’。”

    痛下决心,攻坚化工围江

    “2000年左右,长江大开发曾给沿江城市带来化工围江问题,这一问题在常州更为凸显。”常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滨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胥亚伟介绍,当时,随着太湖流域治理和城市开发建设,原先湖边及城区需要搬迁的化工企业,趁势纷纷迁址江边。

    令常州人“爱恨交织”的滨江化工园区依江而立——这个曾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园区,同时也存在阻碍产业发展的痛点与环境保护的隐患。“整个常州重大危险源一半以上集中在江边。所以我们常说,常州三分之一的环保工作量在江边,把江边环境整治好,常州环境质量就能大幅提升;把江边化工的转型升级抓好,城市产业的能级就会大幅提升。”胥亚伟说。

    推动转型,已迫在眉睫。常州新北区11.37平方公里的滨江化工园区内,目前共有化工生产企业84家、化工仓储企业8家。其中,沿江一公里内就有化工生产企业34家。

    “新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定决心,破解化工围江。”胥亚伟坦言,包括企业腾退拆迁费用、复绿费用等在内,今年政府将筹集45亿元资金“兜底”。为促进腾退企业员工本地再就业,常州滨江经开区还推出首批梳理的3500个新岗位,并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举办了今年园区首场专项招聘会。“围绕化工园区转型发展、沿江空间腾退复绿,我们算的是生态账、长远账和民生账。”胥亚伟说。

    腾退复绿,推动园区转型

    6月2日,化工园区企业“临江化工”拆迁现场,驶入两辆运载树苗的卡车。腾退、复绿,正在此同步进行。

    除了“临江化工”,常隆化工、金隆生物、永泰丰化工等企业,也已进入拆除复绿阶段,胜杰化工、武新制药等也签署了关闭搬迁协议。

    “现在,每天白天腾退复绿照常进行,晚上,则要劝说不达标准、尚未签约的企业尽快签署搬迁协议。”常州新北区长江大保护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夏志文表示。

    为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滨江经开区还立下5个今年需完成的年度目标——

    沿江一公里范围内34家化工企业,除个别安全和环保有保障的企业给予一定时间过渡,其余年内都要签订关闭腾退协议,完成腾退拆迁;

    明确存量化工企业,不新批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化工项目;

    仍有异味的化工企业必须停产;

    346国道以北,66家引进时间较早、设备较为陈旧的化工企业,总量要减一半以上;

    沿江500米范围内年末要建成连片复绿的生态廊道,到明年6月,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应绿尽绿。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姜浩说,腾退过程中要将原有的“好苗子”留下来,拿出腾挪置换的空间助其转型。

    诚达石化工业有限公司,便是一株存量“好苗子”。企业总经理吴钧告诉记者,“腾挪后,园区挤出的空间可为企业内迁发展、高起点谋划设施建设提供机遇。”搬迁重建后的诚达石化还将与园区另一家存量企业新阳科技构成更为紧密的上下游关系——新阳生产的苯乙烯将以管道输送的方式直抵诚达,一改车运化工原料的物流模式,极大降低运输过程的环保安全风险。

    “像诚达石化与新阳科技通过腾退迁建实现供应链提升的做法,是园区转型升级的探索。另外,我们还要推动存量企业转型上市,力争以龙头企业助力园区转型。”姜浩说。

    谋划未来,打造精品园区

    沿江堤而行,岸边芦苇摇曳。常隆化工厂房、车间已拆除,只剩下一座办公大楼,留作改建成常州长江大保护纪念馆。

    “这里以后将作为生态绿地和生态教育基地向市民开放。让老百姓在享受绿色生态的同时,感知常州滨江建设的‘前世今生’。”胥亚伟说。

    常州就是要将生态岸线、生活岸线、生产岸线“功能叠加”,更高起点谋划未来。

    今年6月,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将在常州滨江化工园区揭牌。“常州近年来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上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多种场景。”该研究院院长、常州启赋安泰董事长张晋华说,研究院的落户让园区产业含金量更足,不断聚集江苏、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

    投资近50亿元的新创碳谷项目也将于近日签约。“打造创新链,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技术自主可控开新局;引进新创碳谷这一实体项目,则是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延伸的体现。”姜浩说,未来,常州滨江化工园转型升级将聚焦头部企业、聚焦产业链、聚焦高质量,向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围绕新定位,眼下园区也初步建立决定企业去留与项目引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产业关联度、经济贡献度、环保、安全、创新及社会责任关怀等六大类指标,更加契合园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需要。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