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惠山经开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时间:2022-04-25

    一、强化核心竞争力,打造主导产业发展优势

    1、立足目前产业基础,进一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以世界眼光确立产业发展目标,用领跑标准谋划产业发展举措,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做强“顶天立地”的支柱产业上,突出“两化融合”,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上转型,既加快实现传统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也引导企业和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成为传统产业的新标杆、转型升级的排头兵、支撑大局的领头羊。在最优“改天换地”的新兴产业的方面,发挥一汽锡柴、上汽大通、透平叶片、上能电气等领军型企业的示范作用,重点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紧抓体量、质量、效益“三个大幅跃升”,加快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生命科技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等五大地标性产业群。在做特“铺天盖地”现代服务业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制造业优势,引导企业学习复制制造服务型、方案解决型企业的经验,让传统制造向OEM过度,让制造服务成为下一步惠山制造的主力和主流。

    2、依据特色发展目标,进一步打造产业集群新地标

    在围绕集群引育龙头方面,立足2家百亿级企业和5个特色产业集群,依托上汽大通、一汽锡柴、威孚力达等重点企业,重点突出以企引企、以外引外,着力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形成一批具有独特竞争力、较强控制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围绕集群补链强链方面,紧盯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瞄准延链补链强链的龙头项目、头部企业、目标客户,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形成一批具有在全国乃至全球配置、整合、利用资源能力的标杆企业。在围绕集群做优平台上,依托与上海张江建立的长效合作机制,对标新加坡经纬城,打造姑里人工智能岛;全力打造一批满足科技企业初创、成长、成熟不同阶段发展需要的全周期载体,建设一批支撑科研成果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式载体,加快以4层厂房为主导的凤鸣谷高标产业区和科创大厦的建设;东拓开发新的发展空间,在长欣路以南建设科技型园区主题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和生产力加速基地,夯实集群发展之基。

    3、依托高校院所,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

    实施经开区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更多企业植入创新基因,实现创新企业倍增。依托国创中心和政产学研联盟的推进,通过组织产学研对接、专题培训、企业家论坛,大力弘扬惠山经开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活创新内核,让每一个企业家都成为创新的引擎,立足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产业更新,引导企业从制造型向方案解决型转变,真正实现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分类分层建设高企培育库,建立高企梯度发展推进机制,引育一批专注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的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创新载体省级计划,强化政府赋能、市场赋能,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推进国家数字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惠汽车研究院等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整合四园两中心两基地等平台资源,大力引育一批产业创新项目和人才创业项目;完善孵化成长平台,进一步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科技孵化成长体系。

    二、提升国际化水平,走出产城融合新发展

    1、围绕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发挥四川清白江中欧班列“成都”首发站及“徐州—汉堡”的中欧班列等核心高端枢纽资源优势,用好RCEP、中欧贸易协定等政策机制,瞄准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借助于全球产业资源链接平台,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自由制度,高标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联合进行国际招商,打造政策补给的高地,为企业“量身定制”支持方案。积极推动本土大企业、大集团走产业国际化之路,鼓励上能电气等企业到国外建立原材料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积极参与海外并购、跨国资源整合、品牌联盟,打造惠山自己的本土跨国公司。主动承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链重组,鼓励企业主动加盟世界五百强和知名企业,借港行船、借梯登高,规避金融和贸易风险,实现化危为机。

    2、围绕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坚持高位高瞻规划,打造锡澄协同发展轴的内核,形成市、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极点区域。依托区内西站物流园、新长铁路、沪宁城际惠山站等高铁、高速、高架、地铁、航运综合交通畅达的有利条件,“借大力”构建“大交通”,“手牵手”畅通“小循环”,共同打造现代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现代贸易体系,加快健全“有形”流通枢纽,构建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等“无形”枢纽,构筑高能级开发平台和国际供应链体系,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推动现代化开放型枢纽经济体系成型成势。围绕路网畅通一体化,做好通江大道北延、锡太高速、锡澄高速改造的规划方案和交通组织研究,主动对接地铁S1线、6号线、8号线的线路、站点设置及周边规划工作,增强对外交通联通,促进交通枢纽功能升级。

    3、围绕产业创新,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立足双招双引,依托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一手引进一批博士生导师、中青年专家扎根惠山、安家创业;一手因地制宜校企合作建设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培养一批服务企业、提升产业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同时,大力实施顶尖人才“一人一策”的精准招才引智机制,探索出台产才融合发展、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政府招才、企业选才、专业引才的无缝对接。

    三、扩大对外开放度,推动发展能级大幅跃升

    1、高质量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围绕“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发挥锡澄联动发展轴中心通江达湖的枢纽节点优势,持续增强与中国最大的自贸区——上海临港新片区及淮海经济区核心枢纽徐州贾汪等区域的合作共建,发挥上海临港洋山深水港及“徐州—汉堡”的中欧班列等核心高端枢纽资源优势,在产城融合、科创一体、信息互通、产业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接力度,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2、高水平促进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导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补上经济国际化的短板。发展离岸贸易、数字贸易,大力开拓东盟、日韩等区域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牵头成立惠开出口专办,从服务机制、金融支持、监测运行等全方位为跨境国际化合作企业提供保障,通过搭平台、建园区、创中心等举措,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新业态转变,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出口新模式,与自贸区、综保区、海外仓等合作,优化通关结汇、仓储物流、信息咨询、展会服务等全流程线上线下服务。

    3、高标准实施政府职能改革攻坚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推行管办分离、强化国资管理和推行市场化,继续推行特许经营、公建民营、购买服务、转制出让等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快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改革,深化招商企业化改革,推进产业投资公司的成立和运作,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内在潜能。

    四、优化企业满意度,营造营商氛围最优环境

    1、推动商务配套尽善尽美

    坚持做精做美靓丽新城,加大力度发展体验经济、消费经济、夜间经济,做大商圈,促进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一城两区”均衡发展和“四园二基地两中心”错位发展,更高站位推进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统筹开发区东中西区域三位一体差异化协同发展。全面推动新城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围绕地铁S1线、6号线、8号线沿线周边布置商业、商务和生活功能,以政和大道东延段与石新路交汇点构筑东区综合性现代商务休闲集群。重点打造堰桥站TOD综合服务片区、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谋划高力地块建成滨水活力中心、小白宫地块打造成商务展示中心,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新消费场景商业、具有未来感的服务业态。

    2、促进人文环境富有温度

    布局建设φ 国际人才智慧社区、凤凰洲国际人才社区等一批具有国别风情的国际社区,营造“类海外”生活场景。配套高增值的一流商业配套,加强绿色生态城市景观建设,建设统一的标准化停车场、集体餐厅、会客中心、展览中心以及共享公共资源和设施。进一步擦亮“无锡市省锡中教育集团”优质教育名牌,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用国际标准的理解、意识和视野把握和发展基础教育,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主导,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营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科学实现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国际化,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打造国际化品牌学校做出积极探索并付诸实践。

    3、引入资本支撑更宽更广

    进一步完善产业强区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和专项人才政策,用好金秋招商月、创业创业大赛等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专业化、全周期、一站式的贴心话服务和金融支撑,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澎湃氛围。着力构建覆盖“创新型初创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全方位政策资金扶持体系,分阶段、差别化的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创新政策,充分激发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探索“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等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持续推进保险金融创新集聚区建设,深入实施“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探索设立专项资金,发挥杠杆效应,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采购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帮扶科创型企业开拓市场。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